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胡培翬

胡培翬(1782~1849),字載屏,號竹村。安徽績溪人。生於乾隆四十七年,卒於道光二十九年,享年六十八歲,是清朝有名的禮學家。
  根據記載,績溪胡氏家族,代代研習經學,是地方上有名的書香世家。胡培翬的父、祖輩,皆以治《儀禮》聞名,於經義多所發明。
  胡培翬十三歲時,跟著叔祖父胡匡憲讀書,他也曾說自己受到胡匡憲的影響最深。在這樣的家學淵源之下,胡培翬自小就勤讀經書。又跟隨淩廷堪學習,凌廷堪是有名的學者,博通經術,尤精於《三禮》。在他的薰陶習染之下,胡培翬的學術大為精進。
  嘉慶十五年(1810),胡培翬鄉試中舉,隔年前往京師,住在叔父胡秉虔家中,埋首苦讀準備科舉考試。他每晚讀書到深夜,總等到燃盡了兩條蠟燭,才肯就寢。嘉慶二十四年(1819)考上進士,授內閣中書,實錄館詳校,後又擢為戶部廣東司主事。
  胡培翬的官聲很好,是個勤謹清正的官吏。對於制度缺失、官場積弊等情事,頗敢直言。但較奇怪的是,道光八年(1828),胡培翬揭露前任所犯弊案,等到吏部真的追查此事,他卻又附和其他求情者,上奏請求寬宥舞弊者。結果,被降二級,調往他處任職。
儘管三年之後,就官復原職。但胡培翬很快的就以奉養年邁雙親為由,奏乞歸鄉。此後他專心於授館講學,創建了東山書院。還曾在鍾山、惜陰、徽州、江寧、雲間、廬州以及涇川等書院主講。
  胡培翬的學術之路,除了家學淵源之外,師友的幫助其實更深更廣。他自己說過「年二十始知厲學,廣學師友,見有方正博聞之士,必就諮訪。」跟隨凌廷堪學習,使他精通三禮。也曾問學於夏郎齋、汪萊,更增進學術功力。其他如江筠、方體、胡承珙、朱蘭坡等人,都對他多有啟益。
  胡培翬治學,方式是「以經證經」,目的在「求其通貫」,因此他不標門戶,對漢、宋之學,皆能廣納優點。他認為,漢儒的強項在訓詁名物,宋儒的強項則是義理哲學,不宜只因為漢宋學風的不同,就武斷的認為漢、宋儒之間,有著截然不同的治學態度。漢儒所以重視訓詁名物,是由於秦火之後,典籍散亡,多依憑著耆老、宿儒口述傳承。此一歷史背景,造成了漢儒特重蒐羅輯逸,務期博采兼收的學風。而宋代學者在兩晉、五代的戰亂,學術文化衰敝,佛教思想傳入等因素,因此宋儒以討論心、性、命為先為重,目的在釐清立身大要,並非不重訓詁,只是優先順序與漢儒不同罷了。而一旦討論到名物制度的問題時,宋儒也必然是以漢儒為依歸。
針對漢宋學問的難易,他也有獨特看法:漢儒之學較難,但若循著正確的門徑,一樣能有學習成效。相較之下,宋儒義理之學似乎較容易,但若立身根基不明、不穩,則難有成效。
  有著如此寬廣的治學胸襟,胡培翬的《禮》學內涵博采眾家之長、豐富有見地,是很自然的。他的巨著《儀禮正義》,前後歷時四十年才完成。《儀禮正義》的寫作,始於胡培翬前往、居住京師的時期。他在寫給夏郎齋的信中提到,到了京師之後,他才發現研究三禮的學者,人數竟如此稀少,加上他替祖父所著《儀禮釋官》一書進行校對,才發現古人的注疏,其實有相當多必須深入研究辨明之處。
  胡培翬因為家庭背景,對三禮有著深厚的特殊感情,加上他的老師凌廷堪,又是《禮》學大家,在這樣的淵源之下,胡培翬此時雖然覺得自己學力尚淺,但已有承擔的使命感,希望能寫出一本,真確且完備的禮學著作。這時候,胡培翬約是二十五歲左右。
此後,他開始旁搜博采,勾稽排纂,孜孜矻矻,未曾間斷。由於他體認到,讀《儀禮》時,總是因為一開始就不明白正確的行禮方位,以致於解讀過程一路茫然困惑。因此他決定以「朝制、廟制、寢制」為綱,以「天子、諸侯、大夫、士」為目,條綱契領,將《儀禮》十七篇所行之禮,繫屬於後,名曰《宮室提綱》,置放在《儀禮正義》篇首。
  隨著年歲增加,胡培翬的治學能力亦發精進成熟,他自立四項義例,一是補注,補鄭玄不完備之處。二是申注,引申解釋鄭玄的看法。三是附注,將不同於鄭玄但仍有可採可觀的其他說法,附載並存。四是訂注,將鄭玄偶有的不盡不確之語,詳為辨正。他循此義例撰寫,也讓《儀禮正義》逐漸成形。
  晚年他的健康情況不佳,必須以左手寫書,但他仍不辭勞苦,務求精審完備。可惜還來不及完成全書,胡培翬便過世了。留下《士昏禮》、《鄉飲酒禮》、《鄉射禮》、《燕禮》、《大射儀》五篇,是由他的弟子楊大堉與侄兒胡肇昕,補纂完成。
除了治經時,總有精確創闢之論,胡培翬所寫的文章,也有著「古勁閎深」的美稱。晚年他自刪定所作古文,擇取有關經義者八十餘篇,為《研六室文鈔》十卷,主要內容是探討有關經義等相關問題。也相當具有學術價值。
  綜觀胡培翬一生,他因著家學背景與師承淵源,窮究畢生之力,鑽研《儀禮》。自宋代王安石罷廢《儀禮》,明代《儀禮》版本又多脫漏訛誤,在這樣的困境之中,胡培翬以一己之力,真正的復興了《儀禮》學。這是他在學術上的不朽貢獻。他為官時,官聲清正。對師友極富俠義心腸,郝懿行,胡承珙的著作,都靠著他仗義疏財,才得以印行出版。辭官之後,他創立書院,多方作育英才、傳承學問,這是他在外王事蹟上的功業。這樣一位學者,修身立誠,內外兼備,稱其為「儒」,胡培翬當之無愧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